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学术探讨

艰苦创业结硕果 继续攀登从头越

来源: 东城老年大学 作者: 张幼成 朱蓉先
 

  古人云:三十而立。时光迈进2015年,我校也走过了三十年的办学历程。这三十年,是令人骄傲自豪的三十年;也是值得回味怀念的三十年。三十而立的北京市东城老年大学,就象一棵参天大树,茁壮成长。

  我校是1985年7月,东城区政府第27次区长办公会决定建立的。建校后的15年是开创起步阶段。白手起家,举步维艰。随着原木底色、绿色字体的第一块校牌挂在东城区老干部局活动中心,开始了长达15年的借地上课、游击式办学行程。东城区劳动局大教室、128中学、地坛公园内都留下了师生们的足迹。仅在地坛公园内就曾先后在8个地方上过课,其中在公园管理处120平方米的会议室里,每天从上午8点到下午6点,4个班轮番上课,创下每周800多人次上课的最高记录。没有办公场所,老校长的家就是办公室、会议室和仓库。

  2001年起的十年,是探索发展阶段。2000年1月,时任区长刘晓晨主持召开的现场办公会,决定区政府投资300万元,建设面积500平方米的新校舍,并于当年底落成投入使用。新校舍的建成,办学经费的增加,从根本上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随之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也为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保证。

  最近五年以来,学校发展步入科学发展阶段。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理念更加明确,教学管理逐步细化,教学效果日益明显。学校工作呈现规模适度发展,社会信誉显著提升,教学工作上档次的良性发展格局。

  回顾和总结三十年的办学成果,集中体现为“三有”。

  一是对老年教育的性质和定位,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这是办好老年大学要解决的根本认识问题。它决定着我们的办学方针、办学理念和一系列教学原则的确定。经过三十年的办学实践,从最初的“哄老年人玩玩”,逐步向着理性的思考过渡,实践出真知。目前,达成共识的是,老年教育首先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老年教育以老年人为主体,以学校传媒为平台,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改善老年人晚年生活,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社会教育。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是“积极老龄化”方针和理念的价值追求;是实现老年个体再社会化的主推力量;是共筑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源泉;是依法治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基于此认识,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办学方向和思路,同时,更坚定了办好老年大学的信心和力量。

  二是办学理念和教学工作有了清晰的思路。从建校之初,就明确了十六字办学宗旨,即“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服务社会、欢度晚年”。之后又制定了“修身、益智、乐学、求为”的校训。这就为办好学校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也是老年教育本义的具体体现。

  为贯彻落实办学宗旨,通过实践确定了“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学员服务”的办学理念,学员是主体,教师为主导,双轮驱动,发展创新。同时,又从四个方面加以保证。首先是思想保证先行。牢固树立教学第一、服务学员的意识,做到两个贴近。贴近学员,对学员热心、耐心、细心;贴近老师,与老师做知心朋友,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从而达到上好每一堂课,带好每一个班,帮好每一个人的良好效果。其次是组织保证十分必要。区委、区政府的关怀和重视,校务委员会的坚强领导,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务实高效的工作,为学校工作提供强力支撑。再次制度保证必不可少。从原来的十五项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逐步充实修改完善,目前扩展为三十六项。做到全覆盖、逐步细化,形成了办事有标准,行为有准则,工作有要求,人人有事干,事事有落实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最后是管理保证落到实处。教学管理上,倡导“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就是为教学立规矩。学校先后于2007年和2014年,制定修改《教学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依据。为保证这一标准的实施,又延伸实行《课程进度表》、《班主任听课记录表》、期中班主任教学汇报、学员学习需求问卷调查等措施。教无定法,就是鼓励和推广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独特的、具有个人魅力且受到学员肯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此,学校从2010年至今,先后召开三次教学经验交流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取得良好效果,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科学、均衡。在办好普及班的同时,抓好品牌课程--创研班和特色课程--专修班,既发挥了教师的教学特长,又满足了学员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基础工作上,逐步建立健全“四库”,即教师资料库、学员信息库、师生优秀作品藏品库及教师后备人才库。教学硬件建设上,无论是校舍的维护,还是教学设备配置上,都不断改进,逐步升级改造,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总之,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制度保证和管理保证,相互关联,四位一体,推动教学工作不断向深层发展。

  三是办学成果有显著成效。三十年来,学校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创新,教学水平逐步提高,管理规范人性化,校园环境优美整洁,社会信誉不断提升。办学规模从建校初的3个班、百余人次,扩大到目前的44个班、二千余人次。已结业学员达3万余人次。正如学员们所说,东城老年大学校园优雅清秀,文化气息浓厚,老师教课循循善诱,班主任服务热心象朋友,班集体和谐温馨依旧,我们离不开东城老年大学,它就是我们老年人心目中的“清华”“北大”。我们的学校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众多老年人来圆自己儿时的“大学梦”。学员们在这里习字作画,谈心交友,共同蕴育着自己快乐的精神家园。办画展、出书集、进社区、搞公益,学员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追逐者。

  三十年来,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往。有多批次的国际友人来校参观访问。其中,有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安斯蒂女士,国际第三年龄大学主席路易斯教授,以及俄罗斯、日本、朝鲜、英国和台湾地区及新闻媒体拍摄采访。国内外省市及本市兄弟学校来校参观交流。我校也专程赴外地及本市兄弟学校学习取经。

  2014年9月,区教委组织的民办学校评价检查中,评价工作组对我校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东城老年大学办学思想端正,目标明确,制度完善,岗位职责明确,各部门运行高效良好。培训内容符合社会老年人的需求,注重品牌建设。学校具备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安全规范的办学条件。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在市、区老年大学中有良好办学声誉。

  学校由于办学成绩显著,先后荣获“东城区老龄工作先进集体”、“东城区老龄工作标兵单位”、“全国先进老年大学”、“老年教育杂志学刊用刊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跨入先进老年大学行列。

  东城老年大学走过的三十年,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三十年。它所取得的成绩,是历史机遇所造就,是众多方方面面合力的结晶。归结起来,有四个“不能忘记”。

  一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机遇不能忘记。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政治改革,经济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老年大学由此应运而生,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老年大学。

  二是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不能忘记。历届区委、区政府对我校给予高度重视,多位区领导担任学校名誉校长,亲临学校指导调研,对学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办学方针到资金落实,及时给予协调解决。新校舍的落成,就是区领导对学校工作重视支持的最大体现,至今师生们仍赞不绝口。

  三是老同志开拓进取,艰苦创业不能忘记。建校之初条件简陋,困难重重。正是一批老同志以坚韧不拔、契而不舍的奋进努力,打开了局面,使学校发展走上了希望之路。

  四是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不能忘记。无论是学校创办之初的艰难时期,还是以后步入发展时期,不少单位从人力、物力、财力,都给予学校无私的支援和帮助。特别是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十分关注我校,对学校工作经常进行具体指导,并对我校给予高度评价。常务副会长袁新立在一次会议上讲,东城老年大学尽管是个区级老年大学,但是教学工作和学校影响,已经超出了区级老年大学的范围。影响是很大的,不仅在北京市,乃至在全国都是很有影响。

  在三十年的办学过程中,老师无私奉献,倾力教学,学员们孜孜以求的乐学精神是我们不断进取的不竭动力。我们的老师,以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忠诚老年教育事业,尊老敬老,视学员为亲人。在教学上,运用启发式,反复讲练,不厌其烦,把自己的知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受到学员的称赞和“追星”。学员们则求知、求乐、学而不厌,无论寒暑风雨,始终如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他们在自己的组织-学友会的领引下,参与学校建设,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建言献策;开展多项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尽一份力量。

  学校管理人员的勤奋敬业精神得到学员们的肯定。学校的管理人员全部是退休人员。虽然因年龄等原因人员有所更替,但甘于奉献,全身心倾注老年教育事业的好传统没有变,他们既是学校的管理者,又是具体工作任务的执行者。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温暖着老年学员的心,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

  校领导班子高效团结,求真务实,率领全校师生永不停步,向着创办一流老年大学努力奋进。领导班子的水平,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自建校以来,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言必行,行必果。带领全校师生,向着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苦干、巧干、实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十载华章入史册,发展创新立新功。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不自满不停步,继续攀高峰。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建校三十年为新的起点,继续努力办好东城老年大学。让东城老年大学在不断创新中又好又快发展。让老年教育这项夕阳工程,朝阳事业,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再创新的辉煌。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