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创新的教学实践
来源: 金陵老年大学 作者:金陵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 杨守清
金陵老年大学自建校以来一贯重视老年教育的学术理论研究。2004年在庆祝建校20周年时,我们把“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质量双高”的“质量建校之路”看作是金陵老年大学“办学之路”的重要内涵和基本经验之一,认定为立校之本。2004年以后,学校把学术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上;把学校的教学实践定位在教学的全面创新上,并正式提出“创新教学”的总体理念;形成“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创新的教学实践”的指导方针,实施“创新教学”的系统工程。最近,我们对这个工程的实施情况作了一次新的总结。现将这次总结所取得的认识汇报如下:
一、学习研究先进老年教育思想的过程和收获
去年,我们抓住建校25周年的机遇,搜集整合建校以来所写的600多篇研究文章,从中选出较为重要的90篇论文,编撰完成《老年教育学学理探索》一书,展现了我校学习研究先进老年教育思想的过程和收获。此书出版后的一年多时间中,我们对先进老年教育思想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2002—2003年,我校初步确认:“提高素质、完善人生”是老年教育的“最高理念”或“核心理念”。
理论指导实践,是要经过科学理念的提炼和运用的。所以,我们特别重视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研究。2002年,我校派员参加“第三年龄学习国际研究(TALIS)武汉研讨会”,吸收各国学者的见解,整理出老年教育四个方面的13个重要理念的材料,供全校同志学习研究。同时提出,要在众多理念中提炼出最重要的、核心的理念。2003年,罗炳权老校长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提出并论证:“全面提高素质、创造幸福生活”,是贯穿在20字办学宗旨中的“最高理念”。同年,金家鼐研究员又根据我校对“金陵十姐妹”的学习是为了“登上人生的更高境界”的总结,提出并论证:“完善人生、再创辉煌”,是老年大学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这两个概括,对于后来更进一步解决老年教育核心理念问题提供了前提。
(二)2004—2005年,我校进一步地提出:“老年教育是完整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的老年教育性质的判断。
2003年10月,党的十 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5月在我校第一次校本研讨会上,我们提出“老年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命题,被会议所认同。老年人以满足自我要求而学习,它完全摆脱了功利的约束,可以说这种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以人为本的教育。 老年教育的“最高”或“核心”理念,就是以老年人为本的理念。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更加自觉地坚持老年学员自主、自有、自觉地学习,为老年人提高素质、完善人生而教学的原则。
(三)2006—2007年,我校深入地探讨并明确:老年教育以老年人个体为价值本位和以社会发展为价值本位,二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以人为本具体到老年教育又该怎样认识?我们发表了《对金陵老年大学学员“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化发展”的调查报告》,用准确而丰富的数据说明,老年学员既有从个人的意愿、兴趣、爱好、特长出发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又有坚持理想信念,参与社会发展、继续作出奉献的社会化发展要求。老年大学应将“个人价值本位”和“社会价值本位”辩证地统一起来。在首先尊重老年人个人价值要求、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要求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再次社会化”,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有了这个自觉认识,我校更加重视每个老年人的意愿,并通过向社会展示展演,参与北京奥运、汶川救灾,为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四)2008—2009年,我校对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在此期间,全国老年教育界都在关注这个重大学术理论问题的讨论。这个讨论的出现是我国老年教育实践转向自觉阶段的标志。正如我们熟知的“无论做什么事,如果不知道这件事的性质和规律,就做不好这件事。”老年教育发展到今天,应该建立这种自觉性了。我们认为,凡是与老年学员自觉学习相关的,都应该在讨论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时进入我们的视野。对于老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认为:一是“补需教育”,这是老年学员普遍的要求,应该是本质性的。二是“完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在老年教育中的特殊体现,显然是本质性的。三是“积极休闲教育”,这是老年教育不同于其他年龄段人们的“生活教育”的显著特性。我们在《学报》上,刊登了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关于人类休闲生活的论述,明确认识到“积极休闲”包括“文化性休闲活动”和“创造性休闲活动”,老年学员正是这样通过学习来积极休闲的。四是“生命教育”,本质在于对个体生命的教育与关怀。为此对于教育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
对老年教育的根本目的,一种认为就是为了实现老年人的健康快乐,“康乐理念”是老年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认为,老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根“链条”。第一环节是老年人选择以学习为老年阶段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并在学习中享受高品质生活,就是老年人的目的。第二环节是在学习中满足需要、取到成果。在这个意义上,“学有所得”就是老年人的目的。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证明,20字办学宗旨的五句话得到最广泛的赞同,它们都是老年人所追求的学有所得。第三环节是在所得中实现价值。在“有所得”之后,素质提高,境界开阔,休闲积极,实现“进取”,达到“有为”,从而体验美好,品味高尚,享受幸福,这就是老年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康乐和进取二者都是老年学员的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2010年,我校对教育思想的学习、研究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综合。
一是学理上的综合。我们在今年春季开学典礼上,强调了老年学员对学习目的要有系列性的认识。也就是一定要理解老年学员来校学习的最基本的意义,就是把学习选定为老年阶段的生活方式。其它的进一步的目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并逐步深化的。离开这个基点,老年教育的目的问题是讨论不清的。在我校今年第一期《学报》上,我们还发表专文,对老年教育本质特殊性如何表述的问题,作了系统综合。文章指出:以补充性需要的满足为特征的“按需教育”,以积极休闲为特征的“生活教育”,以完善人生为特征的“素质教育”,以自主自为为特征的“生命教育”,是对于老年教育特殊本质的系统表述。
二是论证上的综合。为了全面了解老年学员对老年教育特殊本质的真正想法,我们对全校老年学员中的1200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在“你想学习什么课程?”的回答(多项选择,下同)中,比重在20%以上的依次为:音乐48·1%,电脑41·7%,书法34.9%,保健31·4%,文史31·2%,绘画28·9%,摄影21·8%。这个结果表明,老年学员的学习要求具有广泛性、文化性、时代性,不是可用“玩玩”一词来概括的。在“你想通过学习得到什么?”的回答中,比重在20%以上的依次为:丰富生活76·9%,增长知识76·0%、陶冶情操52·2%,生活快乐52·5%,身体健康47·9%,完善人生20·8%,创作、研究、展演、圆梦、奉献等加起来也有22·2%。这个结果表明,学员所求是要在素质上完善自己,在感受上愉悦自己,在价值取向上创造自己,同20字办学宗旨的意蕴是一致的。在“你的人生追求是什么?”的回答中,比重在20%以上的依次为:做健康老人的86·9%,做快乐老人的80·2%,做知识老人的55·0%,做参与社会、终身服务的老人的有22·8%,做时尚老人的22·4%,做实现自我价值老人的20·0%。因为是多项选择,这个结果对我们办学者有深刻启示。它告诉我们:至少有55·0%的老年人,兼有康、乐、知的三合一的人生追求,有42·8%的老年人(参与社会的22·8%+实现价值的20·0%)还有进取追求。 这证明,康乐追求确有基础性,但在康乐追求的同时,进取追求也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这两方面的追求有伴随着与时俱进的时尚追求。
三是研究组织上的综合。我校在这一年正式成立“老年教育研究所”,组成由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各学科学者加上本校有实践研究能力的工作者参加的研究队伍。从今年开始,我校将更有深度和力度地开展老年教育的理论实践研究。
二、运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创新实践的成绩和体验
我校一直坚持把对老年教育思想的科学研究和对老年大学教学创新的实践探索密切结合起来的做法。这样做,产生了三个方面的结果:一是我们的教学创新的自觉性越来越高。1989年,我们提出,“办老年大学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创举”,必须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努力创新。2002年,我们确定了“博学、求真、和谐、创新”的八字校风。2004年概括出金陵老年大学“办学之路”,其五大内涵之一就是走“紧跟时代步伐、坚持改革开放的‘创新奋进之路'”。2006年,我校又把教学创新认定为一个系统工程,形成了“创新教学”的概念,标志着我校教学创新的自觉性上升到新的高度。二是我们的教学创新成果越来越丰富。从宽度来说,形成了课程创新、教材创新、方式创新、教法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等的全面创新;从深度来说,开掘出教学内容讲文化品味、文化风骨,教学手段讲现代化、信息化,教学要求和方法讲学习、研究和实践三者结合,教学成果评价讲学分制。三是以教学创新实践为基础的学术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我们在本文第一部分所说的教育思想学习研究的成果,都由此而来。
运用先进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创新,实施“创新教学”工程所取得的具体做法是: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补需教育”的思想,不断推进课程设置的创新。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老年大学教学成功的首要环节。前提是设置必须有以人为本的“补需教育”的教育思想。老年人有两种“需要”,一种是“感受性需要”,那是老年人直接感受到的需要;另一种是“本质性需要”,老年人虽未感受到此种需要,但他们要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必须要学习它们。为此,我校采取适应性招生和引导性招生的两种方法。再者,所谓“补需”之“补”也有两种,一种是人生背景上的“补”,将长期形成的而在职时无从满足的需要放在老年阶段来满足;另一种是时代背景上的“补”,将新时代、新世界、新科技、新意识提出的新需要通过学习加以满足。按照这样的教育思想,我校的课程设置的创新从“三维”展开。第一是空间,即:不断扩大课程设置的宽度。如:文史语言系开哲学、国学、六朝史、民国史等;卫生保健系开自然疗法、营养保健等;美术系开水彩画、素描等西方画种;舞蹈系开瑜珈、踢踏、形体艺术等。第二是时间,即不断提高课程设置的时尚度。收藏和珠宝鉴赏比较时尚,文史系开“珠宝玉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热点,也是一种时尚,学校举办“政治经济热点讲座班”,也属于时尚课程。第三是结构,即:不断加强课程的深度。这是一种引导性的课程设置,引导学员从课程的较浅层次向较高层次学习。如书法系引导学员从学习书法技艺深化到学习书法美学,再深化到学习书法之“道”;钢琴教学从一般演奏技巧到 “钢琴即兴伴奏”;电脑系的从入门到制作、系统安装及维修等。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完善教育”的思想,不断推进教学方式的创新。
老年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但有着老年人的特殊性。如果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是素质奠基、素质形成、素质建构的话,那么老年人的素质教育,是求素质的完善。老年大学的特殊的素质教育是“完善人生的教育”。在我校的老年学员中,“完善人生”的要求从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学好所选的课程。通过教学,从德、智、体、美等方面提高素质。二是参加校内的各种活动。通过参加校园活动,参加创作、研究、展演,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三是参与社会发展,继续为我们的事业作出贡献。这三个方面,就是学校的三个课堂。我校坚持张文范会长在2005年提出的“搞活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的要求。在第二课堂方面,我校的特点是组织校系两级学员社团。校级三社团(书画研究院、文史研究院、艺术团)共有学有所成的近600名成员参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系级社团以“金陵十姐妹”和“劲松文学小组”为代表,活动更为广泛和活跃。在第三课堂方面,是积极组织老年学员参与社会性的活动。2008年,我校美术系和书法系开展了“千人、万扇迎奥运”活动,创作的3000把绢面团扇无偿献给北京奥运会;全校学员自动组织捐款17万元救援汶川遇难同胞,都引人注目,影响很大。
(三)确立以人为本的“积极休闲”的思想,不断推进“创造性活动”的创新。
老年教育也是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教育”,但它是老年人进入“自由时间”、从事“全休闲状态”后的生活教育,也就是“积极休闲”的教育。我校在“文化性休闲”和“创造性活动休闲”两方面,更重视后者。我们强调校级三社团均是以继续教学为基础的“学习、研究、创作三者结合”的高级班,以他们的研究创作活动带动全校的研究、创作活动。书画研究院的400多名创作研究员,带动美术、书法两个系的数以千计的老年学员,开展研究创作活动。以歌颂南京为内容的“金陵颂”;以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0周年的“金陵祭”书画创作活动,影响很大。文史研究院的90多名创作研究员,带动全校学员中的文史爱好者,持续开展文学历史研究创作。据不完全统计,我校老年学员的文学创作成果有900多万字。仅2009年一年,创作的作品超过100万字。取得这些有较高质量的成果,圆了许多老同志的“梦”,使更多老年学员过上了创造性的积极休闲生活。
(四)确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的思想,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老年教育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对老年人生命的关怀。从教学的实体性规定上说,教学过程就是老年学员的生命活跃的过程;从教学的功能性规定说,教学目的是为了老年学员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体验的美化。我们在教学方法创新的实践中体会到,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让老年学员生命更加活跃的方法创新。我们的文史教学,用课堂对话的方法,让老年学员的思想活跃起来。如芮汉庭教授讲贾平凹散文《丑石》,就文中“丑到极处就是美”的观点让学员当堂讨论;俞香顺博士讲唐代“边塞诗”,认为这类诗反映的是颓丧的情绪,他请学员发表意见,来自部队的学员以边防战士吟诵“边塞诗”来鼓舞斗志为例说了不同的意见。我们的美术教学,用师生在课堂合作绘画的方法,让老年学员的技艺意识活跃起来。何鸣教授讲兰花画法时,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四尺宣纸上每人画一笔,合作完成一幅兰花作品。老师先画第一笔,学员一个个接着画。这使课堂十分活跃,教学效果也特别明显。
(五)确立以人为本的“自为教育”的思想,不断推进教学评价的创新。
老年人来老年大学学习,把学习作为生活方式这一点上具有一致性,每个老年学员无不如此;对学什么?学得什么?这样两个问题的回答具有多样性,每个老年学员各有所求;而在实现怎样的人生价值上,则有层次性。这三个“性”,都由老年学员作出“自主选择”并且通过自觉努力加以实现。这样的“自为教育”不是自发无序地进行的,相反,必须加以引导。引导方法之一,就是采用适当的评价体系。我校经过研究与实践,决定创造有老年教育特色的“学分制”。其要点是:第一,给学员所选的每门课程按规定修满后可得的学分,意义在于:提高其努力修满每门课程的自觉性。第二,规定每个学员的必修课,没有必修课学分,不算完成学业,更不能发给毕业证书,意义在于:落实老年大学办学宗旨,引导老年学员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学得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第三,设置在金陵老年大学得到毕业证书的总学分,意义在于:适应部分老年学员“圆梦”要求,引导没有生涯规划的老年人制定这样的规划,提高他们的“自觉自为”的觉悟,促进“创造性活动”的开展。
(六)确立以人为本的“至爱管理”的思想,不断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
现代管理的一般原则是科学规范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老年大学的管理也应加以遵循。但必须考虑到老年人“自由、自主、自觉学习”的特殊情况,在科学规范方面必须适度软化,用实事求是之心;在人文关怀方面必须着力加强,尽仁爱敬孝之道;又以后者为基础。电脑系的工作人员的体会是要有“三心”:一是仁爱之心,对所有学员也包括对领导和同事,都怀着爱心;二是敬孝之心,老年学员许多是他们的长辈,他们像孝顺父母一样地为他们服务;三是扶弱之心,他们特别关心年长体弱的老人,关心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这三心又要落实到尽量周到的细心上。这种爱得无微不至的心,我们总结为“至爱之心”;以此为基础的管理,我校称之为“至爱管理”。为了真正实现这样的管理要求,我校坚持校系两级管理。校一级主要负责确定办学的指导思想,编制工作规划,实施学校的基本建设,领导创新教学、科学研究、文化建设等重大工作;系一级则把握各自的专业特点,组织实施教学,对学员进行管理。校系分级管理服务人员各占50%,如果没有系一级挑起教学管理的重担,所谓科学规范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至爱管理”是不落实的一句空话。
三、以老年教育现代化为方向进一步发展“创新教学”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之后,我国开始推动教育的现代化。恰在这一年,我国产生了第一所老年大学。这个事实,耐人寻味。似乎在告诉我们,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不能没有老年教育,老年大学的产生是我国迈进了教育现代化新进程的一项标志。但是,从1983年到2008年的25年中,我国老年教育处在初创和探索的阶段。人们的注意力放在“把老年教育办起来”上,对于绝大多数老年大学来说,老年教育现代化没有提上议事日程。2009年3月,由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立项、广州市老干部大学牵头承担的“中国特色老年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课题在广州启动,象征着我国老年教育现代化开始迈入自觉实施的阶段。我们围绕“创新教学”实践、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上展开各项工作。
(一)大力推进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我校学习、研究先进教育思想虽有显著成绩,但按照教育思想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今后数年里,我们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现代教育思想在全校教、职、学员中的普及问题。以上说过的“老年教育是完整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的老年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的总体教育思想,以及我们对老年教育特殊本质的系统表述,要为广大的人们所接受,还要做大量的、长期的工作。二是现代教育思想在理解上的继续深化的问题。这种深化特别表现在目前有理解分歧的思想、理念的统一上。如:老年教育以老年人个人为价值本位、和以老年人生活其中的社会为本位的关系问题。我们的理解还是把二者统一起来。老年教育的生命本质如何理解的问题,应当把“老年教育的生命本质”看作是最深刻的本质。三是现代教育思想也要不断更新的问题。老年教育的职能应当引导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确立这个思想是我们思想创新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大力推进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的现代化。
老年大学的“创新教学”是必须有良好的硬软条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是老年大学全部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南京市要在2015年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我校现在的硬软环境和教学设施的简朴,这同地区现代化步伐很不相称,又严重阻碍我校的全面现代化。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学校的现代化,要把解决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的现代化问题放在首位。
(三)大力推进先进教育思想的现实化。
我校的“创新教学”工程是根据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展开的。但是,有了先进的教育思想,要把它变成创新教学的实践,使之现实化,还要经历很长的过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长时间内,我校要更加重视、更加强调创新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展开。如:课程设置,在懂得适应性设置和引导性设置的道理之后,实践上应如何适应?如何引导?是要做大量的生源调查、学科研究、条件准备等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罗炳权、陆剑杰主编,老年教育学学理探索,南京出版社。2008年。
2·张中强,杨铁民,再谈我校“创新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实践,金陵老年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陈善卿,老年大学进行生命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金陵老年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4·张中强,“以人为本”的老年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金陵老年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5·陈晓冰,试论老年教育特殊本质的表述,金陵老年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6·杨定久,课程创新是老年大学教学创新的核心,金陵老年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7·叶 欣,贴近生活,爱心管理,金陵老年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8·赵兆芳,“三个课堂”协调发展的教学创新之路,金陵老年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