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员之家 > 岁月如歌

伯父张冠伍鲁南抗战记

来源: 山东老干部之家--山东兵 作者:

张世杰 张伟 张健

 

  伯父张冠伍,原名张立峰,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黎墟村人。1914年12月24日出生于一个亦商亦农的家庭,自幼入私塾读书,老爷爷张继崇、爷爷张长斌都是有文化的人,受其影响和熏陶,伯父六七岁时就能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在滕八区素有神童美誉。1931年他在德国人办的“天主学堂”(今北临城小学),以优异的成绩从几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山东省立曲阜师范学校。1934年春,完成六期学业后,取得毕业文凭。回到家乡滕县八区(今薛城区沙沟镇)茶棚小学当上一名教员,从此步入了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征程。

 

  从一名小学校长到一名抗战连长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伯父所在学校会同“曙光”、“天主学堂”、“滕文”等学校,号召进步教员带领学生罢课,到滕县县城举行抗日游行示威活动,向沿途群众散发传单,从而唤醒民众的爱国行动。伯父在教员的岗位上,受到了临沙区委书记褚思佩的赏识,除教学外还兼职区委的抗日宣传简报刻印工作,后任茶棚抗日小学校长。1937年10月经董尧卿介绍,参加“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任直属营一连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此实现了一生的政治飞跃。

  日本第二集团军1938年3月16日向滕县发动进攻,同时在周营、南山一带策划抢粮。根据张庄情报站张凤立(系伯父的姑夫,他的长子、次子后参加了八路军)提供的消息,5月7日董尧卿率直属营近千人,在张庄召开军民誓师大会,决心夺取保卫麦收的胜利,这次行动打破了敌人的抢粮计划,扩大了部队影响、宣传和教育了群众。同年6月伯父带领一连,在临枣铁路邹坞站,夜袭枣庄日军的轧道车,打死日军5人,缴获手炮1门,新式轻机枪1挺,步枪4支及其它战利品一宗。

  抗日战争进入艰苦阶段的1939年9月,八路军115师抵达鲁南。伯父所在的部队编入115师鲁南支队,此时转战滕东、峄北、白彦、抱犊崮、文峰山一带,物资匮乏,部队供给十分困难。翌年八月初四,伯父所在一连宋福伦排长带队到峄县来泉庄(今属薛城)劝征军粮,后伪密探报信,八名战士遭日军杀害。时隔几日,支队特务连对驻山家林的日军进行突袭,致使日军死伤多人。

 

  从一名秘书到一名抗日情报站长

  鲁南区党委1940年5月在大炉村(今属兰陵县下村乡)成立,同年10月伯父调入机关,任赵镈秘书兼抗日宣传工作。在做好为区党委领导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五队”(铁道游击队、文峰游击队、运河支队、独立大队、微湖大队)编发密报,指导抗日战况。此时鲁南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在日军的残酷扫荡、封锁、蚕食下,我军民奋起开展了“反扫荡”,经过近一个月的30余次战斗,歼敌逾千,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保卫了抗日根据地。

  1943年7月,伯父任“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情报站站长,直属鲁南区党委领导。负责邹县、滕县、白彦、费县、峄县、沛县(今属徐州)等127个情报点。身为站长,他首先要做的工作是锄奸,9月初在115师驻地徐庄(今属山亭)举办了有200名情报员参加的培训班,罗荣桓、王麓水到班上讲课,“谁是汉奸?怎么找汉奸?怎样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抓住汉奸?”大家听后,受益匪浅。

  奉毛泽东指示,陈毅一行三人1943年11月底,由新四军军部(江苏盱眙黄花塘)出发赴延安,北越陇海铁路,抵达运河支队驻地北许阳村,在此接见峄县和运河地委领导纪华、于化琪、邵剑秋、童邱龙。陈军长讲:“要坚持好这块战略要地,保护好这条通往党中央的地下交通线。”次日晚间,由刘金山(铁道游击队队长)、杨广立护送到临城。第三天拂晓前,到达微山湖东岸的蒋家集,住在崔玉伦家(系伯父的姑夫,时任张学良部下的步兵团团长),当张新华(微湖大队长)给陈军长汇报工作时,说到:“我们住在这里最安全,给我们做饭的这位大娘就是张站长(指伯父)的亲姑娘”。陈毅微笑着说:“这很好嘛,就是要利用我们自己亲戚、朋友、同学、知己来壮大抗日武装嘛”。准备登船过湖时,张队长将两块银元交给张长兰(系伯父的姑母)说:“大娘,这是我们的食宿费,你一定要收下”。伯父的姑母说:“别说你跟俺亲侄一块来,就是你们领导自己来,俺也不会要你们的饭钱,我们一家也都是爱国的”。

  伯父曾不止一次的说过:“枣庄抗日军民先后护送刘少奇、陈毅、罗荣桓、朱瑞、陈光、黎玉等过路干部途径鲁南往返百余次、千余人,从未出过任何差错,因而受到中共中央军委的通报嘉奖和中央领导人的表扬。

 

  从一名支前大队教导员到一名地委生产委员

  正当抗日战争节节胜利、拒降日军遭受惨重打击时,1945年10月国民党十九军团在津浦铁路沿线的邹县、滕县、临城挑起内战。鲁南区党委立即在各县、区召开群众大会,控诉国民党军队挑动内战破坏和平的行为。结合形势需要,区党委对人员进行了调整,伯父到滕县任支前大队教导员,为捍卫抗战胜利果实,发动群众参军参战,一次参军过万人,为山东野战兵团补充了兵员。

  滕县民众同鲁南人民一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解放战争一开始,县委就把保障前方作战部队的物资供应作为整个支前工作的中心任务,组织广大群众为前线筹集、运送粮草、副食、制作被服鞋袜,生产和运送武器弹药等,一批又一批的支前大军源源不断的从鲁南奔赴前线。

  在抓全县支前工作中,因完成任务出色,成绩显著。伯父受到了鲁南区党委、鲁南军区党委通报嘉奖,被华东局评为“支前模范”后,升任鲁南军属管理委员会生产委员。1948年11月,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鲁南军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在台儿庄设立淮海战役后方医院,共医治伤员6000余人,台儿庄航运站组织了134只船,为前线运粮1840万斤、油盐30万斤,弹药600万斤。峄县人民负责抢修韩庄铁路和台儿庄以西各公路大桥。滕县(时称麓水县)第二批担架挑夫队1000多人参加支前,同时征调面粉30万斤;小米近100万斤。临城县委组织人员修复铁路、公路,收容医治参战伤员近千人。在发动搞好支前的同时,伯父带领工作人员,深入各县、区抓好生产。根据华东局指示,1949年1月伯父随鲁南区党委班子对各县、区荣复军人、烈军属、当地驻军进行走访慰问,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1949年7月24日伯父在山东分局党校(济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南下奔赴四川,从此离开了他生活战斗过的这片热土,到新区接管政权,续写新的革命荣光。

 

相关附件:
返回顶部